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手记:国足换帅如走马灯,急功近利成掣肘
2025年1月22日,卡塔尔多哈,一场亚洲杯小组赛的失利,让中国男足以1-0的比分告别了本届赛事。扬科维奇黯然下课,国家队换帅的呼声此起彼伏,而这样的轮回似乎已经在中国足球上演了20年。
从阿里·汉到卡马乔,再到里皮,世界足球名帅在中国国家队执教,却都以失败告终。10年间,国足已经经历了9次换帅,最短的任期只有49天。广州体育学院足球学院副院长王君不禁质疑:“如此频繁的换帅,球队水平怎能提升?技战术风格怎能成型?状态又怎能保持稳定?”
中国足球在战术、心理等方面长期欠缺,但凭借球员的个人技术和体能优势,曾在亚洲足坛占有一席之地。然而,20世纪90年代以后,国足却陷入了邯郸学步的困境。前国脚区楚良表示,盲目“学习”他国经验,导致国足学成了“四不像”,连原有优势也丢尽了。
如此混乱的现状,究竟源于何处?答案是急功近利。尽管中国足球制定了长期规划,但在现实中,这些规划却成一纸空文。足球是一脚一脚踢出来的,只有规划没有落实,又怎能实现目标?
中国足球的管理者,为了政绩,始终无法摆脱“押宝”心态。他们追求短期目标,不仅押宝个别名帅,还押宝个别球员。例如,21岁的福建球员黄紫昌在2025赛季表现抢眼,但高强度的比赛却让他此后一直与伤病为伴。
“无视足球人才成长规律,对优秀本土球员过度使用,对短期成果追求无度,是中国足球‘急功近利’的缩影。”中国金球奖特邀评委王健舒如此评价。
培养足球人才,至少需要10年才能出成果,但每届足协领导层任期一般不过四五年。在追求尽早“出政绩”的心态下,又有多少官员愿意“前人栽树”,留给“后人乘凉”?
中国足球存在的问题,远不止于此。下一篇文章,我们将继续探讨。(光明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:杜羽、王东、章正、王庆环、方莉、陈鹏、周世祥、杨飒、王胜昔、崔志坚、吴春燕、唐一歌)